跳至正文

二十载·人与城⑧ 应秀珍:“常新”,才能“常青”

    “应总,今年秋季的广交会还去吗?”

    “当然,一定会去!”

    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(广交会)开幕在即,应秀珍又将奔赴“广交之约”。从1986年起,她和广交会的“约定”从未间断。

    如今,她依然活跃在外贸一线,心怀担当、倍道而行。

    “有人说我是外贸‘常青树’,但其实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一线外贸人,我的所有经历都和宁波紧密相连。”应秀珍说。

    在外贸行业40多年,她在艰难中磨炼意志,在危机中寻求生机,至今依然“意犹未尽”。

    图片
    选出.jpg

    广交之约,从三江口到珠江畔

    一切都要从广交会说起。

    上个世纪80年代,应秀珍第一次赴广交会,两天两夜的火车上没有位置,她就睡在硬座座椅底下度过。

    “1986年是我第一次去广交会。那个时候展馆面积不大,展位也很紧缺,采购商大多来自港台地区和东南亚,欧美外商并不多。”她说,这一切和想象中热闹谈生意的场面并不同。

    那个时候,中国主要出口的是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制品,如粮食和罐头等,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制成品并不多见。

    1993年,应秀珍从事外贸行业的第十个年头,她临危受命作为领队再赴广州。那时,宁波代表团的摊位仅有36个。

    1个标准展位的面积仅有9平方米,业务员们都想在这里把产品展示出来,向外商推介。

    “当时有个业务员带来了园林工具,集合了割草和除草的功能。他把展品放在桌子下,就算是这样,他也签下了5万美元的订单,那一刻他的喜悦我至今都记得!”她说。

    图片
    选出.jpeg

    从广州流花展馆到位于琶洲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,广交会的展馆已经扩大了许多,宁波代表团的展位也实现倍增。

    今年春季广交会上,宁波代表团的展位数量超过4000个,参展企业近1600家。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期间,宁波和广州间都会增加航班运力,让更多参展商们从三江口到珠江畔寻觅商机。

    一个展位,就是一个机遇。

    如今,宁波代表团每年带来的产品覆盖面更广,包括家用电器、照明产品、家居用品等,每年都会带来新品,宁波的产品和技术走向全球各地。去年,全市进出口额达1.42万亿元,规模创历史新高,总量排名全国城市前五,今年进出口额已达9695.8亿元,同比增长3.9%。有一个形象的说法:中国“卖全球”每赚27元,就有1元是宁波贡献的;“买全球”的跨境电商业务,宁波占据了全国1/5的江山。

    今年上半年的春季广交会还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,集中展示国内服务机器人最新发展成果和上下游产业链,让“智能化”成为外贸的新增长点。不断升级,带动“后浪”奔涌向前

    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非常快,我们宁波完全可以打好‘外贸’这张特色牌,利用新技术走差异化路线。”作为宁波中基惠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下文简称“中基惠通”)总裁,应秀珍的“担子”一刻也不曾放下,依然坚持“逐浪潮头”。

    去年,应秀珍成为法国巴黎ISC高等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DAB2024级新同学,开启“升级”之路,提升培养应对复杂商业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战略性问题的能力。

    “要培养外贸人才,就要建设学习型组织,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。”她说,通过吸纳青年人才,企业得以在新一轮产业链、供应链领域的战略布局中抢得先机。

    人才,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与核心动力。宁波扎实的产业基础、丰厚的外贸积淀、优越的人才环境,为外贸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。在应秀珍等老一辈外贸人引领下,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外贸人才逐渐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,目前宁波外贸企业超过2.9万家、外贸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名,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
    而且,应秀珍还积极带动宁波外贸行业创业者一起“乘风破浪”。

    图片
    选出.jpg

    陈维维曾经是一名大厂经理。2018年,他进入外贸行业开始创业,主打产品是小巧的手持吸尘器。

    当时,陈维维主做跨境电商,对传统外贸的运作模式一无所知。一次外贸座谈会上,他认识了应秀珍。

    在应秀珍的帮助下,通过外贸综合服务平台,并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,陈维维之前面临的大规模的货物清关报关规则、订单发货和出口退税规定等问题迎刃而解,关税计算、流程跟踪变得更便捷,工作效率明显提升。

    图片
    选出.JPG

    当前,宁波也提出了加快建设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目标。“全域高水平”,意味着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。

    “今后,外贸人才也是科技人才,要具备互联网思维。”应秀珍说,通过更多科技赋能,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以提供更灵活、更便捷的供应链金融及物流解决方案,进行精准海外营销,扩大海外市场覆盖,为供应链提供更优质、更全面的产业带综合智能服务,助力更多中国品牌成功出海。走遍世界,锚点永远在宁波

   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。

    去年1月,宁波迎来“东方瓦伦西亚”轮首航。

    该船总长399.99米,型宽61.3米,型深33.2米,甲板面积相当于3.5个标准足球场。其最大载货量24188只标准集装箱,载重量达22.8万吨,满载后可达22层普通住宅楼高度。

    为这艘货轮命名的人,正是应秀珍。这也是宁波人第一次为全球顶级装载量的远洋货轮命名。这艘装满服装、窗帘、电器等产品的货轮从宁波启航,去往世界各地。

    图片
    微信图片_20250923175654_169_28 拷贝.jpg

    从宁波出发前往全世界的,还有外贸人。

    去年上半年春季广交会结束后,应秀珍在下半年飞赴墨西哥、智利、保加利亚、阿塞拜疆、格鲁吉亚、沙特、阿联酋等地,在新兴市场中寻找机遇。

    一圈走下来,总里程超过十万公里。有人问她,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,为什么能一直保持定力?这场跨越南美、中东欧等地的全球调研给出了一部分答案,那就是用行动的确定性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。

    另一部分答案则是外贸人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。应秀珍还记得,年轻的时候为了考取会计职称坐车从象山到宁波,5个小时的车程她一直在看书,最后到站了司机才发现她还在车上。

    那个时候的专注与韧劲延续至今。“现在更忙了,但我还是要学习。空闲一些的时间我会用来听书,地缘政治、科技创新的内容都要了解,我们外贸人要懂的不仅是外贸。”应秀珍说。

    “常新”,才能“常青”。身处变化之中,这是宁波外贸人的紧迫感,也是使命感。

    纵然全球市场风云变幻,贸易格局加速重构,不定的浪潮之中,应秀珍和许许多多的外贸人们仍将劈波斩浪,迎风奋楫。